
纪源优配
文 | 维辰
日前,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《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围绕青年教师引育管用全链条培养提出若干创新举措。
其实纪源优配,可以说《指导意见》主要回答了一个问题:今天,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校青年教师?
先跳出文件具体内容,看“场外信息”:“十五五”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,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、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,须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。推动高质量发展,最重要的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,提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,统筹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建设,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,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而高等教育是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,青年教师是建强高等教育龙头的生力军,全面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素养纪源优配,是在为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师资保障,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基础。
由此来看,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,《指导意见》背后的决心和力度不容低估,同时五方面创新举措皆有清晰指向,更是重中之重。

不妨以“突出考核评价多元性”为例。
为打破传统的高校教师职业“铁饭碗”、以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工作活力,许多高校推行以“预聘—长聘制”为标志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,即“非升即走”制度。
然而,一些高校重考核轻培养、重论文数量轻质量贡献,对失败的容忍度下降,让许多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面临“publish or perish”(不发表即毁灭)的压力,“以前说十年磨一剑,现在一年磨一剑都不行,恨不得一月磨一剑,你只能快出活儿,多出活儿,否则连饭碗都保不住”。为了保证准聘期内有成果产出,一些青年教师更倾向于选择“安全系数”更高的课题,而放弃更有创新性但风险更高的课题,长此以往不利于营造“敢坐冷板凳、敢闯无人区”的创新环境。
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,加剧教学科研“两张皮”现象,如一位青年教师所说,“教学最多投入三分,其余七分都要做科研……不要问我这样对不对得起学生,我先得考虑留下来”,凸显出人才培养深层困境。
“实施预聘长聘制的高校,要以培养和留用人才为出发点,科学设置预聘期,设计发展路径”;“加强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和成果应用评价,改变简单以量化指标评价科研水平,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,推进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”;“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,通过考评教学规范、教学效果、教学改革等实绩,加强对教书育人实效评价”……
《指导意见》强调“长周期稳定支持”一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“原创性、颠覆性科技创新”纪源优配,推动形成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人才发展格局,不仅是为了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全面发展,更是给学术功利主义降温,给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定力护航,为高质量发展蓄力。
尚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